00.前言
一边是商鞅在咸阳城门前徙木立信,一边是王安石在汴京朝堂上舌战群儒。
两人的改革,都是想为国家除弊富强,可千年之后,两位改革家的历史评价竟天差地别。
公元前338年,商鞅被绑上囚车,押往刑场。
车裂之刑前,秦惠文王使者冷眼旁观。咸阳街头,竟无一人为这位秦国变法功臣鸣冤叫屈。
他亲手打造的秦国新法,却成为处死他的利器。
千余年后,北宋汴京。王安石罢相归隐金陵,新法尽废。
望着满园秋色,他喃喃自语:“经术正所以经世务,后世必有知我者。”
然而等来的,却是《宋史》将他列入“奸臣传”。
同样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者,同样动了上层贵族的蛋糕,为何一个被后世奉为改革先驱,另一个却背负千年骂名?
01.商鞅变法的铁血与实效
战国中期,秦国偏居西陲。
魏国大军压境,随时可能踏平函谷关。秦孝公痛感国弱民贫,发出“诸侯卑秦,丑莫大焉”的呐喊,招贤令引来卫人商鞅。
商鞅的变法简单直接:做大蛋糕。
他废除了贵族垄断的井田制,允许土地自由买卖。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,种粮积极性大增。
秦国粮食产量翻倍增长,为后来统一战争打下物质基础。
他推行军功爵制,规定“有军功者,各以率受上爵”。平民士兵只要砍下敌人头颅,就能获得爵位和田宅。
相对应的,贵族若无军功,爵位世袭特权被剥夺。这一政策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,平民有了上升通道。
秦国朝堂上,保守派贵族甘龙、杜挚怒斥商鞅“变法易俗,民必骚动”。
商鞅毫不退缩:“疑行无名,疑事无功。”秦孝公力排众议,赋予商鞅全权。
变法二十年间,秦国从“诸侯卑秦”的弱国,一跃成为“虎狼之师”的强国。
商鞅虽被车裂,但他的新法却被历代秦王保留。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,正是站在商鞅的肩膀上。
02.王安石变法的理想与困境
北宋熙宁二年(1069年),汴京城内争论不休。
宋神宗力挺王安石变法,试图解决“积贫积弱”的困局。
王安石提出一整套经济改革方案,他变法的核心,是重新分蛋糕。
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,本意是良善的,春天青黄不接时,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,秋收后偿还。这本可避免高利贷盘剥。
但执行中,地方官员强制摊派贷款,甚至提高利息。农民未解困苦,反添新债。
募役法规定农民交钱可免劳役,政府雇人服役。结果官僚借机敛财,农民钱交了,役还得服。
市易法让政府直接参与市场买卖,本为平抑物价。却导致官员腐败,市场秩序大乱。
反对声浪如潮水般涌来,司马光斥责新法“与民争利”,苏轼上书直言“求治太急,听言太广,进人太锐”。
王安石一怒之下,将反对者尽数贬黜。朝中正直之士锐减,投机之徒借新法之名行敛财之实。
神宗皇帝起初全力支持,但看到郑侠献上的《流民图》,描绘新法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,不禁潸然泪下。
皇帝动摇了,王安石两度罢相。神宗一死,司马光当政,新法尽废。
03.不同的政治土壤
商鞅变法的成功,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。
秦国地处西陲,文化保守势力较弱。旧贵族虽有权势,但尚未形成北宋那样,盘根错节的儒家官僚集团。
更重要的是,秦国面临亡国危机。魏国大军压境,不变法就灭亡。
从国君到平民,求变图存成为共识。商鞅变法二十一年,秦孝公始终如一地支持,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保障。
北宋则完全不同,当时宋朝经济富庶,文化繁荣。虽有辽国、西夏威胁,但通过岁币维持和平,并无亡国之忧。
朝野上下安于现状,改革缺乏迫切性。
王安石面对的,是庞大的儒家官僚集团。这个群体天生保守,官僚本性追求稳定。变法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时,反对力量异常强大。
苏轼、司马光等反对派,都是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,在士林中影响巨大。
宋神宗的支持也摇摆不定,看到新法执行中出现问题,他动摇了信心。
最高统治者的犹豫,给了反对派可乘之机。王安石两度罢相,新法时行时废。
04.变法本质的根本差异
商鞅变法是一场制度革命,它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生产关系,解放了生产力。
土地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,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垄断。平民有了上升通道,国家有了强兵良将。
商鞅建立了一整套新制度: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;统一度量衡促进国内贸易;什伍连坐制强化社会控制,这些制度创新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。
王安石变法,则是在既有制度框架内的调整。
它没有触动土地兼并这一根本问题,只是在财富分配上做文章。
青苗法、募役法、市易法,都是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政策,并非制度创新。
更关键的是,商鞅变法让秦国“做大蛋糕”,生产力大幅提升。
而王安石变法只是“重新分蛋糕”,整体财富并未增加。政府财政收入虽然短期增长,却是以民间经济凋敝为代价。
王安石变法失败后,北宋陷入更激烈的党争。
新党旧党互相倾轧,朝政日益腐败。五十余年后,金兵南下,北宋灭亡。
有人将亡国根源,追溯到变法导致的朝政混乱,这让王安石背负千古骂名。
05.结语
商鞅死后,他的事业仍在继续。
秦国历代君主坚持新法,最终统一天下。
汉承秦制,商鞅奠定的郡县制、官僚制等延续两千年。
司马迁评价:“行之十年,秦民大悦。”后世改革者都以商鞅为楷模。
王安石身后,新法尽废。南宋时,程朱理学成为正统,将王安石斥为“变乱祖宗法度”的罪人。
《宋史》将他列入“奸臣传”,与蔡京同列。
直到近代,列宁称他为“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”,评价才有所改观。
读者朋友们,您们觉得,在封建时代,改革家需要具备什么品质?
京海策略-配资操盘开户-股票配资十大排名-微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